九寨沟县法学会立足“全域发展、绿色崛起”总体战略规划,探索建立“法旅融合”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制度,架起干群和谐连心桥,增强平安九寨建设新本领,彰显了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制度在服务九寨沟高质量发展、建成世界生态旅游目的地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把脉问诊”开出“法治良方”。“相较于常规矛盾纠纷而言,涉灾案件具有一定特殊性,常规的矛盾纠纷解决方式难以全面有效应对。在面对‘涉灾’这一敏感问题时,受灾群众往往感情脆弱、情绪激动,且存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潜在问题。”首席法律咨询专家马真玉如是说。
2017年8月8日,九寨沟发生7·0级地震,原告王某伟、王某波在当年5月1日与被告高某就其九寨沟县漳扎镇丛牙村酒店2栋楼共37间房达成租赁协议,并先后三次以现金和微信转账方式共同向被告支付租金。后因发生地震导致合同无法继续履行,原告预期经营目的不能实现,故要求被告退还尚未实际发生的租金。鉴于因灾涉及的矛盾纠纷,除了要考虑法律、政策、社会影响等因素外,还要照顾受灾群众的心理情况,九寨沟县法学会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团队及时对该案件进行调解,使原被告双方迅速达成一致意见,归还部分租金。
此案的成功调解,潜移默化地为许多尚处观望状态的当事人起到了警示参照作用,避免了震后大量涉灾案件涌入法院,真正达到了“调处一案,影响一片”的良好社会效应。
首席法律咨询专家谢开兵律师亲自参与调解的纠纷更是具有典型意义,大多是经过多次调解未果后由其参与调解成功的。如九绵高速LJ1标段2号梁场负责人王某兵与龙门吊等施工负责人王某,因合同超期施工设备补偿事宜纠纷;黑河镇大叶子村杨某成与该村村民委员会主任姚某成之间,因实施村内水毁道路建设项目开拖拉机运输砂浆不慎翻车受伤赔偿费用纠纷等。
而这一切的背后,是九寨沟县法学会结合本地实际,大力探索推行“法旅融合”的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制度,健全重心下移、力量下沉的法律服务工作机制最鲜活的印证。近年来,稳健化解环境资源保护、涉灾(疫)涉旅矛盾纠纷共100余件,真正实现了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坐诊把脉”服务群众、服务企业,为党委、政府分忧解难,为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提升注入新的活力。
“助企纾困”服务“营商环境”。为帮助企业提振信心,加快恢复旅游产业发展,法律咨询专家团队深入企业调研、出谋划策,着力优化法治营商环境、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结合政法系统开展涉企案件专项督办行动收集企业信访案件、分析研判情况,及时开展调解,切实保障企业合法权益。组织开展企业法治体检,通过与企业“一对一”结对、部门联席会议和法治会诊等方式,上门征集企业法治需求,构建风险防范和纠纷解决机制,健全企业风险防控体系。围绕中小微企业“急难愁盼”延伸司法服务,开展“法企同行、共护营商”进企业活动,首席法律咨询专家(知名律师)围绕企业法律风险、防范劳资纠纷、身边典型案例等涉企案件深入剖析解读,现场答疑解惑,进一步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法治化水平。2021年以来,共成功化解企业矛盾纠纷29件,开展法治体检30余场次、“法律大讲堂”40余场次,接受法律咨询200余人次。
“对口宣传”办好“群众实事”。坚持法治为民的工作导向,先后建立了法律咨询专家库、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库,出台了《九寨沟县贯彻〈四川省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制度实施办法(暂行)〉的实施细则》,在景区漳扎镇建立了首席咨询专家联络点,成立了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委员会,建立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团队。目前,已聘县级法律咨询专家25人、县级首席法律咨询专家5人。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团队借助公共法律服务平台,以“两联一进”群众工作全覆盖、法律政策七进为抓手,送法进景区、送法进企业、送法进村寨,有针对性地进行法治宣传、以案释法,为群众化解矛盾纠纷20余件,代写法律文书40余份,解答群众法律咨询200余人次,切实发挥法律咨询专家服务在平安九寨建设的“思想库”“智囊团”作用。
一桩桩、一件件令群众满意的案件,使法律“为民、便民、利民”的本质属性真正落地,也让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制度在九寨生了根、开了花、结了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