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巡回审判因受地域限制,难以实现全域覆盖,群众对庭审流程及法律内涵了解相对有限……面对普法工作中的现实困难,阿坝中院积极探索破局之道,努力打通法治宣传"最后一公里"。9月5日上午9时,阿坝中院在全州开展"庭审进万家、进扎康"活动,在城区广场、乡镇社区、寺庙扎康设置60余个直播点位,1000余名藏羌群众通过大屏幕远程观看理县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审理的一起民间借贷纠纷案件。
民间借贷中,仅借贷双方口头约定借款本金和利息,出现争议后,双方各执一词,法院会如何认定?请一起看下面的案例!
困境:当"一诺千金"变成"空头支票"
原告刘某与被告李某系邻居。被告李某10年前向原告刘某借款30万元,双方口头约定后,原告刘某通过银行转账向被告李某出借30万元。被告李某归还5万元本金及4.8万元利息后,便不再还款。原告刘某多次催收剩余借款无果后,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依法判令被告李某偿还借款本金25万元及利息。
庭审直击:一堂生动的法治公开课
庭审现场,被告李某认可借款本金30万元及尚欠原告刘某25万元的事实,但辩称双方未约定利息。法官围绕是否约定利息这一争议焦点,组织当事人进行充分举证、质证和辩论,并依据当事人陈述及在案证据等,按照民间借贷基本逻辑,抽丝剥茧查清双方对利息约定的事实。最终,当庭判决被告李某向原告刘某归还借款本金25万元,并支付利息29万余元,让这笔长达10余年的"糊涂账"得以理清。
庭审结束后,现场观摩群众纷纷表示收益匪浅。远程观摩的王大哥说,他不仅在"家门口"看到了法院开庭审理案件的全过程,更通过鲜活的法治课堂学到了:口头说得再好,也不如"白纸黑字"有保障,借钱一定要让对方打借条。
"庭审进万家、进扎康"活动开展以来,阿坝中院精心挑选与群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系列典型案例,将庭审现场"搬到"田间地头、村社院坝和社区广场,用"家门口的审判"消弭司法与群众之间的距离,以通俗易懂的乡音解读法律条文,借"身边真实案例"讲清法理情理,为建设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阿坝典范提供坚强法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