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基地到村头:汶川检察用 “法治密码” 解锁“石榴籽” 温情
夏日的汶川,“石榴籽”工程的温情与法治的力量交相辉映。汶川县人民检察院以群众工作“石榴籽”工程为纽带,联合多部门开展系列法治宣传活动,如同细密的针线,将法律知识与群众需求紧密缝合,为汶川的法治根基注入蓬勃生机。
在“格桑梅朵・爱云朵”法治教育基地,12名青少年怀着好奇走进这个神秘的“法治课堂”。检察官们结合暑期安全热点,用鲜活案例拆解校园欺凌的法律边界、网络沉迷的潜在风险、性侵害的防范要点,把生硬的法条变成听得懂、记得住的“身边事”。互动问答环节里,孩子们争相举手的身影点亮了整个课堂,在轻松氛围中悄然树立起“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的思维自觉,更清晰地懂得了“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行为准则,自我保护的铠甲在潜移默化中逐渐筑牢。
与此同时,一场场“流动的法治宣讲”正深入乡村角落。汶川县人民检察院联合司法局、公安局等部门,将群众工作“石榴籽”工程・宣传教育行动落到实处——告别传统“摆摊式”宣传,带着前期入户摸排掌握的“法治需求清单”,把宣讲台搬到村民家门口。从婚姻家庭纠纷到土地权益维护,从防范电信诈骗到邻里矛盾化解,每一份宣传资料都精准对接村民的急难愁盼。150余份带着墨香的法律知识手册,在面对面的拉家常里变成了通俗易懂的“维权指南”,让法治观念顺着田间地头的风,吹进每一位村民心里,为全县法治根基添上了一捧厚实的“沃土”。
此次系列活动中,青少年在沉浸式体验中触摸法治温度,村民在精准服务中感受法治力量。下一步,汶川县人民检院察将持续深耕“石榴籽”工程,让“格桑梅朵”法治教育基地成为青少年成长的“法治灯塔”,让流动宣讲成为连接群众的“法治纽带”,用更精准、更贴心的普法服务,为各族群众和青少年筑牢守护平安的法治屏障,让法治阳光照亮每一条成长与生活的道路。
编辑:赖政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