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法治阿坝 >
阿坝州“八五”普法印记 深耕普法沃土绘就法治汶川新图景
www.abapeace.gov.cn 】 【 2025-10-15 09:58:16 】 【 来源:阿坝司法

  “八五”普法启动以来,汶川县以法治宣传品牌为驱动、以法治宣传文化来破圈、以各层级依法治理筑根基,历经五年耕耘,法治的种子与民族文化深度交融,法治的力量持续为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精准滴灌”:品牌引擎“双驱动”,法治雨露“润心田”


  聚焦不同群体的法律需求,汶川县以“分众化、精准化”思路打造特色普法品牌,让法治服务精准对接群众所需。针对青少年群体,依托19名法治副校长构建“校园+家庭+社会”普法体系,培育打造“无忧·新雨计划”“格桑梅朵之爱·云朵”等特色普法宣传品牌。以“无忧·新雨计划”为主体,“引进+开发”丰富法治教育载体,开展模拟法庭、法治讲座、知识竞赛、手抄报比赛等法治活动450余场次,“法治教育第一课”“学宪法讲宪法”等300余场专题法治课覆盖全县中小学校。常态化组织学生参观“格桑梅朵之爱·云朵”未成年人法治教育基地,通过宣誓、法治小游戏、分享小讲堂等形式,以案释法、以法论事,引导孩子们在互动中树立规则意识、培育正确价值观、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image.png


  面向广大群众,结合“法治四川行”一月一主题活动采用集中宣讲、入户座谈、院坝会等形式开展知识讲座、服务咨询、法治文艺演出等活动3600余场次,定期组织律师、普法队走进工业园区深入开展“法治体检”,通过排查合同风险、解答职工劳动维权疑问等方式,助力企业依法经营。


  “破壁出圈”:普法宣传“有文化”,法治文艺“巧碰撞”


  “赡养老人要上心,法律底线不能碰……”在宪法宣传周活动现场,原创法治小品《上称赡养》以群众熟悉的生活场景、方言对话演绎法治场景,各族群众纷纷表示“这个有意思、听得懂”。打破“单向宣讲”传统模式,汶川县积极将法治与地方文化、科技深度融合,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让法治声音走进“日常”。


image.png


  深挖本土大禹文化、大爱文化中的法治文化资源,创作出《车厘子红了》《调解室的故事》《卡住罪恶》《一路同行》等法治文艺作品,评选出反映新时代法治进程的法治文学、美术、书法作品46件,常态面向群众汇演、展览,法治文化不断丰富群众精神世界。“法治+养老”服务圈的打造,让法律成为避暑胜地最独特的“清凉剂”。将法治元素与自然景观、地方文化有机结合,打造以“法润无忧城・德显汶川美”为主题的法治文化公园,为群众提供休闲学法好去处。32个镇村级法治长廊和法治院坝,3个法治教育基地,各层级、多品类的法治文化阵地分布在康养汶川的各个景区,群众、游客抬头可见法、驻足可学法。


  “固本强基”:媒体普法“全覆盖”,依法治理“显成效”


  以普法促治理,汶川县从健全普法阵地、培育专业法治队伍入手,构建“普”“治”一体工作格局。在政府门户网站、“微汶川”公众号等平台开设“依法治县”专栏,发布法治信息600余篇,向省州相关媒体推送100余篇,开设“景警有调”“禹你说法”“一点法”等7个新媒体普法栏目,发布内容2200余条,总浏览量超3200万人次。


  建立县、镇、村、各类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108个,选任人民调解员388人,五年来,全县各司法所、各级人民调委会边调解边普法,累计开展矛盾纠纷排查7400余次、化解矛盾纠纷3000余起,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注重培育基层法治“毛细血管”,对全县314名“法律明白人”开展全覆盖培训。灞州镇联合村“法律明白人”组建“羌调”普法队,发挥熟悉方言、熟知村情的优势,通过学法守法故事分享、典型案例剖析,把群众关心的土地流转、邻里矛盾、养老待遇等领域的法治常识送到村寨院落、樱桃果园。


  法治春风持续吹拂汶川沃土


  回望“八五”普法路,汶川县的普法实践已融入城乡的每一处肌理。是校园里“新雨课堂”上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对法律知识的探讨,是“格桑梅朵之爱·云朵”基地里庄严的宣誓,是文艺汇演中法治之声的唱响,是村寨中、火塘边流动宣讲队方言话说民法典的家常,是田间地头围绕群众关心关切法律知识的解答,是“无忧法治苑”调解室里,为群众化解矛盾、点亮希望的温暖灯光……


  这五年,法治精神不仅浸润了群众的生活,更让县域治理有了“硬支撑”,法治已成为民族地区发展的“稳定器”与“助推器”。未来,汶川县将继续深耕法治沃土,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更优质的服务、更丰富的载体、更精准的治理,让法治春风持续吹拂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为建设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阿坝典范注入不竭动力。

编辑:赖政宇
中共阿坝州委政法委员会版权所有